3月14日下午,由公共基础部牵头召开的“多元融合课程体系暨人文公共选修课开发研讨会”在公基部会议室召开。学院王书记、刘珽副院长、各系主任、书记、教务处和纪检处相关负责人以及有关老师出席了会议。
会议由陈俊主任主持。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我院近年来推行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,指出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。我院在“双融合”项目既有成果的基础上,正在全力推进以“团队、平台、项目”为主题的“多元融合”课程体系建设。本学期已开设17门通识课程,涉及国学经典与文化传承、哲学智慧与自我认知、艺术修养与审美养成、通用能力与世界视野四大部分。
与会领导与教师代表就此展开充分讨论。手工艺术学院赵罡院长提出要明确体系,建立适合系部特色的课程,涵盖苏州文化、民间艺术和非遗等主题。程颖老师以自己开设的民间美术公选课为例,认为形式很重要,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,增强师生互动。视觉系汪维山副主任建议要突破专业壁垒,把某些课程作为各专业的通识课程。同时要打破公选课形式上的局限,不能只开赏析性质的。服装系陈平老师也以自己在北大的访学经历,剖析了主题教学法中师生都对当代艺术理解不够的问题。环艺系周潮主任指出了“双融合”中预设目的与现实之间的差距。一场盛宴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三点:好的技术、认真讲一个故事、讲故事的是一个有趣的人。袁源老师也与大家分享了国外的课程设置理念,结合国内实情,认为学生在认知上还没有把公选课与必修课程同等重视。工业系闻彦书记提出人文公选课要具备个性,不能与专业课混为一谈。其实际效果好不好更多的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有关。数艺系秦慧副主任从师生对公选课的理解出发,认为教师的备课要更加充分细致,注重对社会问题和人的研究,提升学生对不同领域的兴趣。其形式可以是讲授性的,也可以是体验性的,节奏控制和作业布置非常重要。
公共基础部两位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。董波老师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例,认为我们要消除对人文课程产生的先入为主的偏见,读书可以入道,从技艺亦可入道。授课不是一个“教”(teach)而是“分享”(share)的过程。张红老师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公选课的选择是被动的;教师要加强自我学习,改变教学方式,教学语言要接地气。
纪检处黄琴处长在对学生夜自修的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,提出我们对公选课要有调研,分级开设。李国俊副处长提出了知识性、道德性和发展性的三要素。作为职能部门,教务处周清处长表示要与系部通力合作,争取打造一批公选课品牌课程。
刘珽副院长指出多元融合课程体系暨人文公共选修课开发是学院“全面育人,育全面的人”理念的体现。各部门要从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,显示苏州和我院特色,在形式和内容上增强吸引力。
在总结讲话中,王书记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他认为人文精神培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,也是大学所承载的职能的最终体现,我们要通过加强对开设人文公选课的重视来深化人文精神培养,进而塑造与形成我院特色的富有艺术内涵的人文精神。为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: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与理想,人文公选课的开设要为我院创建国家优秀高职院提供精神支持;二是要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,要立足我院学生的实际需求,引导学生在多元的社会现象中找到前进方向;三是要把握现实与责任,严抓教学规范,科学的进行顶层设计;四是责任孕育行动,努力搭好平台,培育优秀课程,建设优秀人文社团。
此次会议围绕我院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的举措与方法展开研讨,各系处部加强了沟通,增进了共识,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凝练和表达我院人文精神的思路,是一次具有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的会议。
王书记讲话
刘珽副院长讲话
会议场景